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【青光眼】擊退致盲眼疾(二) — 青光眼

透明的眼角膜與虹膜之間有一虛位,稱為前房,前房內充滿房水,用作供應眼部組織養分和帶走新陳代謝物之用。房水由瞳孔後的睫狀體泌物,分泌物經後房到達瞳孔及前房,再經前房角排出並回流至血管。房水川流不息,一般來說,睫狀體製造出來的房水分量跟排水管道流出的房水分量相約,令眼球壓力保持穩定。

 

青光眼是一組因眼球內壓力增加而導致視神經受損之眼疾的統稱。暫時,醫學界仍未能徹底掌握導致青光眼的成因。青光眼分有不同的類型,常見的有以下兩類:

 

1. 開角性青光眼

開角性青光眼主要因房水排出管道逐漸堵塞,令正常的房水量不能有效排出,因而導致眼壓不斷升高,視神經隨時間受壓而破壞,患者的視野因而不斷收窄。事實上,開角性青光眼患者的虹膜與角膜交界所形成的「夾角位置」是「寬敞」的,也能見到排出管道,相信是房角內負責吸水的小樑組織失去功能,令房水流動出問題所致。試想像視神經就是一條連接相機與電腦的電線,當眼壓過高致視覺神經受損,即電線的插頭受到破壞,存放在相機內的相片自然無法被呈現。

 

開角性青光眼的進展緩慢,可謂無聲、無色、無痛,患者一般不易察覺視力受損。大部分患者在視力開始喪失之前,都不會有任何病徵,或只出現輕微頭痛或眼部不適,但隨著視神經逐步受損,視野會不斷縮窄。當患者的視力只剩下眼球正中位置的細小範圍,就已表明青光眼引致視力接近完全喪失。視神經受損後是無法自行修復的,所以,青光眼是一種非逆轉性的眼疾。任何年齡的人士均有機會患上青光眼,年紀越大,風險愈高,但當中不乏年輕患者,絕不能掉以輕心。

 

2. 閉角性青光眼

閉角性青光眼分有急性和慢性兩類,急性閉角性青光眼顧名思義,是在突然的情況下發病,主要是因為眼角膜與虹膜之間的前房過於狹窄,令房水無法經由排水管道流入,因而令患者突然出現眼紅腫痛、頭痛、視力模糊及虹視(看光源時發現周遭出現彩色光環)等病徵。導致眼角膜與虹膜之間無故狹窄,可能是因為隨年齡增長,晶體不斷增厚,間接將虹膜推前所致。此類患者的視神經多沒有受到嚴重破壞,只要及時將滯留於前房的多餘房水引流,如透過激光開孔(laser peripheraliridotomy)技術疏導房水,患者的視力就得以保持。

 

另外,瞳孔會因應光線的影響而變大縮小,當眼角膜邊緣跟房角非常貼近,經常發生磨擦,日子愈久引起黏連,令排水管道受損。當排水管的功能減弱,眼球內的壓力會慢慢升高,最終令視神經萎縮,造成慢性閉角性青光眼。

 

眼藥水有效穩定視力

一般來說,青光眼是不能根治的,一切的治療只能作為控制病情之用。現時,常用作處理青光眼的治療藥物包括眼藥水和口服藥物兩類,兩者旨在將患者的眼壓下調或控制房水的製造,盡量將患者的眼壓維持接近10-20 mmHg水平。常用的眼藥水包括:前列腺素或β-阻斷劑。眼科專科許少萍醫生解釋,現時治療青光眼的眼藥水已發展至每天只需使用一至兩次,患者只要依從醫生指示使用,屬有效控制眼壓的不錯選擇。畢竟,眼藥水的副作用較口服藥物少,能避免口服藥物而致的疲倦、手指或腳趾出現針刺或麻痺感覺、食慾下降甚至氣促等不良副作用。「治療青光眼需長時間使用藥物,理論上使用的次數愈少,對身體的影響愈低。」倘若上述治療仍不能有效控制病情,或須透過手術處理。

 

白內障增青光眼風險?

青光眼的發病率較舊日低,除了市民對此病有更高警惕,患者接受白內障的時間較舊日早亦是一個可能的原因。「白內障的晶體比原來透明的晶體厚和硬,間接將虹膜推前,令前房的空間減少。這樣,眼球的壓力會上升,亦即增加了患上青光眼的風險。所以,在白內障未曾熟透已接受更換人工晶體的手術,除能減低患上青光眼的風險,更有研究指出,患有青光眼的患者接受白內障手術能有效輔助青光眼的治療。晶體回復正常厚薄,理論上對青光眼的治療存在良性的影響。」許醫生補充。